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米乐m6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m6 NEWS

新闻资讯

热线电话:

400-123-4567
联系人:张生
传真:+86-123-465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hwguoyi.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米乐m6工业园88号

米乐m6科创板合成生物四“龙头”首次齐聚深聊行业大进击大机遇 呼吁资本给时间政策给支持

发布时间:2023-12-13 丨 浏览次数:

  “感谢科创板的设立,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到并了解合成生物这个新兴产业”、“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80%的物质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来获取”、“基因编辑及人工智能两个技术支撑,用生物制造的方法构造任意化合物都变成可能”……

  日前,以“合成生物大进击”为主题的《沪市汇·硬科硬客》首期节目开始录制,科创板生物制造领域四大龙头董事长齐聚现场,包括凯赛生物刘修才、华熙生物赵燕、华恒生物郭恒华以及嘉必优易德伟,从合成生物学的特有内涵、发展历程、应用场景、竞争格局、产业政策等视角出发,深度探讨产业的发展机遇。中信证券新材料首席分析师李超担任主导嘉宾。

  合成生物学,这个在21世纪刚刚崭露头角的生物科学分支,在医药、能源、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应用前景,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目前,全球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余家,行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嘉宾们认为,合成生物飞速发展已然成为一条“黄金赛道”,未来全球至少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友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只要坚持做好核心竞争力,一旦产品领先,就可能会维持10年甚至20年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合成生物产业化尚在初期,还面临产业链尚未形成、数据规模相比传统医药产业链还比较小等诸多不确定问题。同时,合成生物产业周期长,简单地大量资本投入也未必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成果。

  董事长们期望与资本市场深度互动,进一步加深对合成生物学的理解和认知,希望能给行业发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期待产业政策对于路径指引能够更加清晰化。

  “沪市汇”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联合打造的高度融媒体的专属平台,旨在通过系列精品内容输出,为沪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权威媒体的专业力量。作为“沪市汇”的拳头子栏目,《硬科硬客》聚焦科技创新细分产业链龙头,旨在为“硬科技”发展标志性灵魂人物构建一个全方位展示和深度交流的空间,让创业科学家进行经验总结、路径复盘、行业展望以及建言献策,进一步引领、助力科创板产业链生态不断完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合成生物已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据波士顿咨询预计,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在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创造30万亿美元的价值米乐m6。而CB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亿美元。

  谈及合成生物飞速发展的原因,刘修才认为,其发展和两个因素分不开,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是技术进步。前者是人类社会发展对绿色制造以及新材料的需求;后者则是合成生物学在基因编辑及人工智能两大核心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地球变暖,同时人类的衣食住行,包括医疗所用的所有材料都遇到了瓶颈。自然界存在很多性能很好的材料,人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能否模仿大自然,以生物制造的方式生产材料。”刘修才同时表示,“基因编辑及人工智能两个技术给合成生物带来很大的兴奋点,相信人类能以生物制造替代传统的化工制造,构造天然已经有的甚至天然不存在的化合物,用生物制造的方法都变成可能。”

  赵燕认同此观点,她表示,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是未来人类的一个颠覆性技术,能够去重塑地球资源、改变人们获取物质的方式。

  “合成生物其实总结成三个字,叫读、写、改。‘读’就是读取生命的信息,‘写’是基因合成,‘改’即基因编辑技术,这三大底层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基础。”赵燕预测,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80%的物质可以通过细胞工厂来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友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只要在政策上出台可落地、可执行的实施细则方案,就能够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大有可为。”赵燕补充道。

  合成生物学的潜力不仅在于市场规模大,更在于涉及领域广。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能源、农业、化工等行业。

  对于各领域的前景及投资偏好,郭恒华表示,华恒生物起初专注于功能食品营养品、中间体这两个赛道,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实现了L-丙氨酸的厌氧发酵生产,被工信部授予“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现阶段,华恒的业务范围已拓展到功能食品营养品、日化护理品、中间体、动物营养、植物营养五大赛道。

  “只要我们坚持做好核心竞争力,我们在全球市场上的每一个创新都有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一旦产品领先,可能会维持10年甚至20年的领先地位。”郭恒华强调。

  易德伟则认为,虽然能源和化工等行业也有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潜力,但在目前看来,医疗、食品和农业行业具备更为成熟和迅速发展的市场。应用场景的选择还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动态、技术创新、竞争态势和风险管理等因素。

  在今年10月公布的“2023合成生物学产业价值金榜”中,凯赛生物、华恒生物、华熙生物位列前三。而这三家公司都在微生物发酵技术方面有相当的技术积累。

  “合成生物最终要实现,最后都是细胞工厂,都是发酵,只不过菌种和工艺不一样。”赵燕认可上述说法,表示,具备了发酵技术储备及发酵能力的公司,在合成生物赛道上,可能比其他的新进入的这些公司更有优势。美国之所以合成生物遇到一些瓶颈,就是因为在微生物发酵这一块技术相对缺失。

  刘修才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传统的发酵企业做合成生物学有一定基础,但需要面对完全的技术手段。

  “自然界的微生物作为制造手段的时候,发酵调控有时候比基因改造难度更大。而从生物角度制造一类新材料,要经历多个阶段,至于哪个是卡脖子的步骤,取决于产品和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刘修才进一步解释。

  作为四家已经上市的公司,相对于其他非上市公司,对于资本以及资本市场对于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无疑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嘉宾们多认为,对于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以及其长期竞争力还认知不足。

  “实际上,社会对合成生物的认知没有跟上,甚至投资者也没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这种绿色制造米乐m6方式。合成生物学常被归类于化学化工领域,进而觉得健康性缺乏保障。”赵燕如是表示。

  “毫无疑问,资本市场对合成生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修才同时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在理解合成生物学这个行业,其本质和长期竞争力在哪里的过程中。

  “美国资本市场相对成熟。以年亏损超20亿美金的Ginkgo为例,资本市场仍然给他几十亿美金的市值,这在中国不可能。”刘修才介绍,因为有了若干像Ginkgo这样的企业存在,美国的合成生物学才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恒华则提出,首先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合成生物产业有别于其他新兴战略产业,并非依靠短期资本投入就能获得成功。

  “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可能用资本就能烧出来,但合成生物需要人才的积累和长期的产业周期,产业链极为漫长,短时间内用资本是烧不出来的。”郭恒华表示,过程当中还要兼顾两个条件,一个是资本要愿意陪跑企业所投的科学家,第二个科学家要转型,要成为企业家。

  “近几年一些可喜的变化是,资本对产业认可度和投入力度都在提高,很多在前端菌种、酶工程、酶设计等方面有能力的年轻科学家,在离产业化很遥远的时候就能够拿到资本,这说明资本愿意同行业一起奋斗。”郭恒华表示,希望资本市场能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企业在产品和市场细分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我们企业要沉住气,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让资本市场看到信心,另一方面产业也要跟资本市场保持长远的交流和解读,让资本市场理解行业巨大的产业前景。”刘修才同样强调企业自身要练内功和强交流相结合。

  企业家同时表达了对于政策和监管的期待。在相关政策上,除了合成生物产品添加到营养食品的“路条”获取艰难之外,产业发展规则和执行路径也需要进一步清晰化。

  “中外市场差距在于,在欧美,一个新产品诞生后是有路径、有规则的,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去报批,企业是第一责任主体,只要出了问题企业来承担第一责任。”赵燕表示。

  “米乐m6我们期待资本市场、人才资源和各级政府的更多支持。当我们向下游市场发展时,需要更开放的法规和以科学为基础的支持,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郭恒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至今,合成生物领域有超百家国内外企业完成了新的融资。“热钱”涌入的同时,行业涌现大量新玩家。目前,全球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余家,行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对于行业的大发展和大进击,易德伟表示,自201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纷纷走出实验室,形成了产业应用的契机。

  “这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集成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技术、产业、资本如何形成有机结合,让大家能够互相合作,形成一个资源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大家各玩各的,社会成本、技术转化成本一定很高。”易德伟称现场四家龙头可以称为“四方联”,这个“四方联”可以搞个产业创新同盟,每家都有很好的东西,比如华熙生物庞大的工程化中心可以向嘉必优付费开放,这个一定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结果。

  “希望国内的生物制造企业可以组建强大的应用解决方案团队米乐m6,呼吁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做绿色产品的应用研发,不断投入和沉淀的同时,拥抱全球领军企业并形成合作。”郭恒华表示。

  “看一个产业是不是好,两个标志,第一高潜质的人才愿意下来,第二资本愿意陪伴投入,这都说明这个产业一定会爆发。”郭恒华坦言,大家要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今天的规模才是产业赛道的开场,序幕才刚刚拉开。

  2023年6月,华熙生物发布的CVC(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战略引发业界广为关注。“作为第一家以产业引领的合成生物专项基金,CVC聚焦以合成生物为支撑的创业型企业。”赵燕介绍,目的是打造一个合成生物的良性生态链,华熙生物可以在研发、中试及市场化等方面去赋能,使得这些创业型企业共创共建产业生态,在产业链条当中得到共生共赢。

  2023年2月,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宣布获得凯赛生物、联想创投、红杉中国超一亿元战略投资。

  谈及投资原因,刘修才表示,“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东西我们自己做不了,但我也觉得很重要,比如做蛋白质结构预测,现在做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远远不够。”

  刘修才还表示,“人工智能方面,凯赛一定是外行米乐m6,我们只是提供一种帮助。我赞成企业一定要赋能,我们不是一个资本投资方,而是通过做这个项目希望能学点东西,并且也希望给市场增加一些信心。”

  据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统计,和石化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70%。

  李超认为,这对化石原料替代、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工艺路线替代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生物制造,已经实现了一批基础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生物基聚合材料的绿色生产,为工业产品原料路线转变提供了范例。

  “生物制造的本质就是绿色低碳,而做低碳,就一定要有量,必须得在碳排放的数字上面有影响。”刘修才表示。

  “同时,中国制造业是有基础的,但欧洲一说搞碳关税所有人都是被动防守。从生物制造角度来说,中国要从被动变成主动,先把这个产业在国内扶持起来,面对碳关税就有底气了。我不相信美国航空煤油生物基实现以后,中国的产业成本做不过它。”刘修才强调,这种大的产业只要政策到位,相信对中国企业是有利的。

  “华恒生物营收中有近50%来自于海外市场销售。未来10年,如果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现行的生产技术与碳排放模式,成本将是巨大的。相比之下,作为一家生物制造企业,我们在这一变革中拥有独特的优势。”郭恒华举例说,在菌种的发酵过程中采用的厌氧发酵技术,与传统的酶法生产丙氨酸相比,减少了50%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它是非常符合我们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实际上,低碳本身是ESG的一部分,部分国家地区对ESG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有时甚至成为贸易壁垒的抓手。

  “要成为一家全球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包括在国内,肯定是按照国际标准来建立自己的ESG管理体系。我们在公司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了ESG理念。”赵燕举例,比如在公司治理方面,华熙生物设有ESG战略管理委员会,由外部独立董事来担任;下属公司在一级部门设有ESG战略管理中心,此外还成立了28个ESG战略小组。

  “我自己担任嘉必优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主席,我觉得这是一把手工程。生物制造是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人类几千年文明历程打来打去,无非是资源、生存空间你多了我少了,最后产生了武装暴力。21世纪,我们这种生物制造公司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也会不自觉地承担起ESG的责任。”易德伟表示,从嘉必优自身来讲,试剂怎么快速挥发,如何快速渗透,从技术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ESG。此外,要从解决方案端来体现ESG精神。(央广资本眼)

  嘉宾们认为,合成生物飞速发展已然成为一条“黄金赛道”,未来全球至少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友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只要坚持做好核心竞争力,一旦产品领先,就可能会维持10年甚至20年的领先地位。

Copyright © 2012-2023 米乐m6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电 话:400-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传 真:+86-123-4657  E-mail:admin@hwguoyi.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米乐m6工业园88号
浙ICP备2022016415号

扫一扫关米乐m6

网站地图